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09、迠 躘


     

    混世魔王程咬金,中国人都认识。与人打架,三斧头。赢了,就赢了。赢不了,此厮有一句著名的口号:“风紧!扯乎!”

    自从《隋唐演义》把这句话普及以后,江湖切口把它正式入典。不说还珠楼主、平江不肖生之类的武侠小说前辈,后辈如金庸、梁羽生们的武侠小说、甚至评书大家田连元的评话中,“风紧!扯乎!”都是江湖必备大杀器。一到混不下去时,一句“扯乎”,走为上。

    查“扯”字,原为“撦”,意思是“撕裂”、“裂开”。《说文解字》里没有收这个字,现在的常州老乡段玉裁也没有解这个字。《康熙字典》收了这个字,说“扯”是“撦”的俗写,也就是民间造的字。用的人多了,康熙就说,算了,两个算一个。“扯”字笔划少,易写易认,就它了。从此一锤定音。

    与“扯”字有关的词,有扯布、扯秧、扯皮、扯蛋、扯谎、扯淡、扯后腿等等。仔细分辨一下,都只与手或者口有关,与腿脚没有关系,与“走”字也毫无关系。既然毫无关系,凭什么一口咬定程咬金及其响马子孙们大喊的就是“扯乎”呢?

    不说程咬金,说常州人。

    常州人口中也有这个字,说到“走”,常有人说:“扯!”有时还要加上一字:“扯弄!”也有常州人把这两个字写成“踩龙!”寓意非常好。为什么?常州古称“龙城”嘛,常州人走路,不像别的城市,脚下踩的是泥土、是石子、是水泥、柏油,常州人踩的是“龙”!乖乖咙嘀咚,要是在清朝往上的日子里,写下这两个字的常州人,恐怕不但自己要被千刀万剐、连九族都要跟着他“踩龙”去了。

    笑话、笑话,说说而已。

    其实有关“扯”这个问题,以及许多类似问题,早在宋朝景祐年间,大儒宋祁、郑戬就提出了。宋仁宗也是个有文化的皇帝,觉得这是个事情,于是组织班子编了一本书,名字叫《集韵》。

    《集韵》这本书的特点是收字多,且异体字特别多。一个字,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,不管是正体,还是古体、或体、俗体,只要有点根据,就收进来。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。

    在《集韵》中有这样一个字:“迠”。迠,音:chè。用常州话读,叫“扯”。解释为“行也”。

    恍然大悟啊。“扯乎”,应该是“迠乎”,意思是“走啊”。

    迠,这个字造得好。“辶”,俗称“走之旁”,也称“走之底”。本义是“道路”。一条路,你走上去,就是占了道。你在道路上占了一个位置,就是“行”、就是“行走”,就是“走”。“风紧!迠乎!”就是“大事不好,走啊!”到路上去占一个位置,逃命要紧。

    于是又恍然大悟,常州人说“迠龙”,肯定还有个名正言顺的“龙”字在字典里。就像门捷列夫元素表,只要有那个格子,肯定就有那种元素,哪怕现在空着。

    这个字,说出来就出来了。它叫“躘”,读音为:lóng。原意是“小儿行貌”,指小孩子走路的样子。一般情况下与“踵”字组词。《类篇》里解释说:“躘踵,不能行。”意思是无法走路。

    躘踵,就是小孩子走路,不会走,要大人搀着。后来又用来形容老人。说老人走路“龙钟”,其实,正确的写法就是“躘踵”。唐朝诗人卢仝年纪大了,说自己行动不便,曾有“卢子躘踵也,贤愚总莫惊”之句。法华山举和尚在《古尊宿语录》也说过:“老病寻常发,躘踵无较时。”

    躘踵,还有一个意思是“踉跄欲跌”、“站不稳”。《西游记·第三回》“这猴王打出城中,忽然绊着一个草纥繨,跌了个躘踵。猛的醒来,乃是南柯一梦”就是一例。常州老乡张春帆写的《九尾龟》里,亦有这样的描写:“望着丘八一头撞去,把丘八撞了一个躘踵。”

    迠躘,到此,算是名正言顺。

    迠,行也,走啊。躘,小儿行貌。躘踵,踉跄欲跌、不能行。

    常州人讲话,可以讲一个字:“迠!”听的人全明白,就是“走!”可以讲两个字:“迠躘!”意思是:“赶快走!”为什么是赶快走?因为“躘”的意思是“不能正常行走”、“踉跄欲跌”。已经不能正常行走、踉跄欲跌,还要走,那就是程咬金那厮喊的那句著名口号:“风紧!”风紧,当然赶紧走。哪怕用小孩子走路的步子、用老人行走的步子、用不正常的步子、用踉跄欲跌的步子,也要走!

    呵呵,不说了,迠躘!